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,并赋有独特的内涵。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,筷子一直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。
每个民族、每个国家,都因为长期形成的饮食文化,决定了它使用什么样的餐具。欧洲人喜欢使用刀叉,而我们亚洲人,喜欢使用筷子。
常言道,民以食为天。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,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,日常随处可见的筷子,承载了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,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。
那么筷子文化是从哪个朝代兴起,又是谁发明的呢?

筷子的起源
中国是筷子的鼻祖,筷子作为中国的独特餐具,是东方文明的象征,也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。筷子“头圆尾方”象征着中国人对“天圆地方”的传统解读,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。其次,手持筷子时,拇指食指在上,无名指在下,中指在中间,隐含着中国“天地人”三才文化,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。
筷子文化源远流长,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,就已经使用筷子吃饭了。日本、韩国、朝鲜、越南等国用筷的习俗皆由我国传入。而关于起源,民间有三个不同的传说。

1.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示,用两根细竹丝夹肉,发现了老婆要给他下毒。从此每餐都用两根细竹丝进餐,而四周的邻居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,效仿的人越来越多,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。
2.传说纣王喜怒无常,一次妲己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,可已经来不及调换。为了讨纣王欢心,妲己将头上的玉簪夹菜喂纣王,之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,便产生了筷子。
3.相传大禹是世界上使用筷子的第一人,大禹治水期间,因为不想浪费治水的时间,便用两根树枝将汤里面的肉夹出吃,大禹手下的人便纷纷效仿。
筷子名字的变更
筷子古时又被称为“箸”,后来流传到南方,因为“箸”的谐音为“住”,就是停住,住在河边的船家忌讳这个词,便把“箸”改为“快”,意为快开起来,讨个口彩。后来时间久了,又因为这个地方的人以竹子为做筷子的工具,所以把快字加个竹字头,“筷子”就这么流传开来。准确来说,是南宋后才开始有了筷子的叫法。

筷子的礼仪忌讳
筷子送给即将生产的妈妈,寓意“筷子筷子,快快生子”,同时也可以是对孩子的祝福,寄望“筷长筷长,快长快长”。筷子送恋人,寓意“成双成对,永不分离”;送老师,则有“耿直而不弯曲、奉献而不求回报”的含义……
筷子不仅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文化,筷子的使用同样打着深刻的中华文化烙印。筷子吃饭时人人都用,但用筷子还是很有讲究的。用筷子的禁忌,也包含了中国的礼仪文化,一双不起眼的筷子可以看出人的素质与家教。

1.在用餐前或者用餐过程中,尽量将筷子摆放整齐,不要把筷子直插入米饭中。
2.夹菜时,不要用筷子在一盘菜中来回挑拣,只挑自己爱吃的菜。夹菜时尽量不要让菜掉下来。
3.吃饭时,不要拿筷子敲打碗碟,每次用完碗筷要轻轻地放下,尽量不要发出响声。
4.不要用筷子指着人,这样是很不礼貌的行为。
5.筷子上沾着饭粒、菜叶时不要去夹菜,保持筷子的清洁,想要给别人夹菜时最好用公筷,注意用餐卫生。

每一个中国人,都有关于家的味道,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,也是一种情感的记忆,南北不一,味道各异,但对家人的爱,却是唯一。
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,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,孤独的人因为“添双筷子”找到人情温暖,相守的人悟到心灵的依偎……
启迪、传承、明礼、关爱、思念、睦邻、感恩、守望等中国人含蓄的情感,都可以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。
中国的筷子文化,远不是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木棍那么简单,见面一句“吃了吗”,恐怕是中国独有的问候。而筷子,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,是一种中国符号,代表了中国人情感联系的“纽带”。
Points
- 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,中国人早在3000多年前,就已经使用筷子吃饭了。
-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,古时又称其为”箸”。
- 中国是礼仪之邦,筷子传递着中国的礼仪传统。